“根管治療術的療效評價” 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課題,其涉及的知識點相當繁多,本人也時常試圖抽出大塊時間將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整理,但每次總是望而卻步,無果而終。近日,在工作之余,我將查到的一些有限的資料做了簡單的總結(采用問答的形式),想對自己的知識體系做一個梳理,也希望能對關注此內容的同行有所幫助,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博友不吝指正。
1.什么是根管治療術的療效評價?
根管治療術的療效評價是指不可逆的牙髓病或根尖周病等通過根管治療后,排除其影響治療效果的干擾因素、統一標準化,在一定時間內,對其成功和失敗,進行相關性、客觀性以及全面性的綜合評估。
這一描述其實很籠統,但卻涉及到多個重要概念,如:干擾因素、標準化、成功和失敗、相關性、客觀性等,此外還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定語性質的詞語:一定時間、全面、綜合等,在后續的論述中將會陸續出現。
2.關于病例的選擇?
眾所周知,現在根管治療的適應癥已擴展至幾乎所有類型的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所以對于病例的選擇在適應癥方面并不是難題,但具體各病例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則需要考慮納入標準的制定、考慮干擾因素的排除等問題。如何統一標準化這是最具有挑戰性的首要一步。牙髓炎病例和根尖周病例之間、不同程度牙髓炎病例之間、不同程度根尖周病例之間;初次根管治療還是治療后失敗再次根管治療;單根管牙還是多根管牙;不同的根管預備方法、不同的根管充填方法、不同的術后冠部充填或修復方法、不同的操作者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都需要全面考慮。
3.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敗?
是成功還是失敗,首先需要評價標準。一般來說,根管治療術的療效評價標準應包括臨床上、放射學上及組織學上有無存在根尖周病變。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將療效定義為 成功、進步、無變化和失敗或用“已經愈合”、“正在愈合”、“正在形成”或用“病變完全消退”、“病變縮小”、“新的病變”等詞語來描述會更符合臨床實際狀況。就目前查到的一些文獻來看,對根管治療的成功率的報道差異很大,40%-95%之間都有,多數人認同80%這樣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對于我們了解這一技術的普遍意義或許會有幫助,但對于我們每個執行這一技術的臨床醫生來說似乎就無足輕重了,因為我們終究想要知道的是我們對自己技術的評價。
臨床: 臨床評價內容包括有無叩痛、牙齒松動程度、牙周病損害程度、有無竇道、牙齒功能改變等。
放射: X線片評定方法:目前多采用根尖周指數來評定線片。
X線檢查是評定根管治療效果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可作為證明根管治療的成功或失敗的客觀資料。但X線檢查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論述可參看上篇博文)
組織學上:評價療效既不可能也不實際,只能作為一種研究手段。
有資料對根尖周病變的基本形式愈合形式有這樣的描述和分類:
①新生牙骨質或骨樣組織封閉根尖孔;
②根尖孔處有瘢痕組織形成;
③由健康的纖維結締組織或骨髓狀的疏松結締組織充滿根尖區;
④根管超填的根尖有纖維組織囊包繞;
⑤牙槽骨增生與根尖部相連形成.
目前能查到的國內的較公認的根管治療術療效評定標準可大致概括為:
成功:患牙無自覺癥狀、無叩痛、無竇道或竇道已閉合,咀嚼功能正常, X線片顯示根尖周透射區消失、牙周膜間隙正常、硬骨板完整。
進步:患牙無自覺癥狀、臨床各項檢查基本正常,有咀嚼功能,X線片顯示原有根尖周透射區顯著縮小或有修復趨勢。
失敗:患牙有自覺癥狀、有叩痛、有竇道或原有竇道未閉合,不能咀嚼,X線片顯示原有根尖透射區變化不大或擴大,或原有根尖周無異常者出現了透射區。
縱覽國內外許多文獻,我們會發現,其實并沒有一成不變的評價標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觀點和結論。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與此相關的知識的理解。因為,了解它們的目的不是找到唯一的答案,而是幫助我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臨床病例時在臨床思維方面如何能夠做到相對全面,相對客觀。很多情況下,“根管治療術的療效評價”這一課題實在是我們從事日常臨床工作的醫生無法充分驗證的,它更多的時候出現在基礎研究的領域。 |